相比吴亦凡们,作为父亲我更怕那些疯狂的粉丝

网上曾有一个段子,一张闪电从天而降的图片,下面配了一行字:又是哪个男人在发誓?

别说,还真有男明星赌咒发誓,然后顺利应验,身体力行诠释“一语成谶”。

吴亦凡那点破事相信不必多说了,没想到这么擅长说谎,最后还是说了一句实话。

自己嘴硬不想体面,法律就帮他体面。

如今的刑拘,已经说明警方掌握了确凿的证据,故事的结局,可能就是一个年限问题了。

吴亦凡的事早已从娱乐圈的吃瓜八卦变成性犯罪的法律问题,其人如何自有法律定夺,但相较而言,作为一个有女儿的父亲,我更怕一干“粉丝”的所言所行。

先说一些已经被处理的吧:

你能想象这是三位女性说的话吗?

一位是写出《女不强大天不容》、《安静》等热播剧的华裔女作家六六 ;一位是辩手出身的制作人、艺人马薇薇;一位是前时尚杂志、时尚集团的总裁苏芒。

三位“姐姐”在听闻2016年吴亦凡欺骗睡粉的劣迹后,就口出疯言,令人目瞪口呆。这三位不是一向维护“女权”,一向宣扬现代女性独立自强吗?而如今面对一个劣迹斑斑的帅哥,颜值似乎淹没了她们的所有理智,“自尊自爱”与一张帅脸相比变得一钱不值。能说出“女的也是贱”、“*粉是福利”这样的话,简直是把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奴役的思想刻进骨子里啊!

尤其是六六这样还有儿女的人,不知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,是否也灌输“跟女孩子睡觉是福利”这样的思想?

更有意思的是,马薇薇的前夫前段时间,也因为私生活问题被知名学府处分了,同样是在微博爆料后满城风雨,不知道作为当事人的马薇薇作何感想。

如今这仨人的微博都是“因违反社区公约,该用户暂时处于禁言状态”。

作为公众人物,尤其是一再打造自身“独立女性”人设,宣扬争取女权,被众人视为表率。但如此言行,令人作呕。

她们用文字、段子出位,卖得了嘴皮子,动得了笔杆子,各个看起来学富五车知识渊博,颠倒黑白阴阳怪气起来同样行云流水,这种利用圈子、名人光环去吸引平台流量,影响扭曲大众思想、煽动女性情感、输出恶臭价值观,这究竟是为女性自由欢呼,还是为男权思想招魂?

就好像,很多重男轻女的人,自己也是女性。

如果说,社交平台对这些公众人物“禁言”,可以起到一定的惩戒措施,那么对于疯狂的粉丝群体的言行,在刷新了所有人三观的同时,还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。

就在北京朝阳公安7月31日发布消息,将涉嫌强奸罪得吴亦凡依法刑事拘留后,吴先生得“真爱粉”们开始急忙慌地想“解救”吴亦凡的办法。

警局见不到人,粉丝们发现和“吴亦凡”相关的微博话题已经无法发出,于是想到用吴亦凡的原名“李嘉恒”来设置话题。

随后,粉丝们又开通了多个话题,使用吴亦凡的昵称、简称来作为标题。

解释一下,这里的“梅格妮”不是一个外国人名,是吴亦凡的粉丝群体,2012年起始延用至今,代表“每个你”的意思,整的跟邪教式的。

而且借着这事儿,疑似诈骗的人都有了。

这种坐等“哥哥”重出江湖的言论已经是最能入眼的了,接下来的一些表述,已经不是震碎三观能形容的了。

 

有的建群号召救援

 

有的绝食发疯

有的要荣辱与共。

有的流露走极端的偏激想法。

有觉得中国司法有问题的。

骂举报者更是常规操作了,还顺便恶心了其他男艺人。

 

更有的已经直接想违反犯罪了。

至少在小荐写稿前,这样的群还有很多。

虽然粉丝们也未必真的敢做出什么违法行为,但网上流传出的多个留言、聊天记录显示,这些年轻的粉丝为了喜欢的偶像,已经完全丢掉了道德,漠视法律,乃至失去理智,连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已经没有了。

粉丝们是否知道,被自己深爱的偶像,对女性毫无责任感,毫无怜惜和尊重,只有兽欲和玩弄?

粉丝们是否知道,这么多未成年粉丝喜欢的偶像,也最喜欢未成年?

不论在哪个国家,都是严重的犯罪,甚至在监狱里都是最令人不齿的罪行。

或许,这也是为什么从罗志祥到吴亦凡,很多流量男明星,能够肆意妄为,大概就是仰仗为数众多的疯狂粉丝吧。这些极端言论,已经不是追星,而是入魔。

其实,为了捍卫“爱豆”,粉丝互撕互骂、人肉网暴的事件频频出现,诸如此类的极端现象都让追星变了味,价值观失了准,公序良俗和社会伦理也被抛到了脑后,甚至涉嫌违法。如果这种景象不加以限制,那么对未成年人会造成的严重影响,不言而喻。

“追星”并不是什么罪,在年少时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榜样,一个标杆,不论是寻求精神慰藉,还是对“优秀”的心怀向往,都是十分正常的情感。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从自己的爸爸妈妈、老师同学,再到明星球星,会不停地寻找榜样。有研究发现,最容易追星的年纪是11-19岁,这个包含青春期的年纪,孩子们有着旺盛的精力,和需要充实的内心,ta 们会发出“我是谁?”、“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人?”的疑问,会做出标新立异的行为想彰显自己的个性,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喜欢,想成为独立自主的大人。

而这种渴望,通过追星就很容易实现,无论是帅气漂亮的脸蛋身材,出位特别的穿着打扮,台前幕后的隐私八卦,让成为粉丝的人找到了寄托,好像和对方融为一体,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共享。明星偶像也成了孩子心中的自我替代,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如此狂热的追星,对偶像的强烈认同,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同一性。

其次,追星也是一种类准社会交往行为,意思是把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反应,并与之形成一种准社会关系。现在网络上特别流行“人设”,无论是网红还是明星,都因为一个特别的“人物设定”而受到大众的关注。

但在怎么关注,这个人设并不是我们身边的实体,于是距离产生了神秘感,有没有发现粉丝特别喜欢对偶像的故事传说添油加醋,有些甚至是幻想的情节强加在偶像身上,投入越多,幻想越多,情感陷入越深,难以自拔。

我们看不到偶像的柴米油盐,也看不到作为人类他们也会有的七情六欲,一张好看的脸蛋加上光彩夺目的造型,足够留出大片的想象空间。于是粉丝们便在无形的钦慕中和想象的人产生了联系。

 

 

当然,还有一点,就是群体的认同感。作为社会动物的我们当然需要归属感,而且我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某个群体,而拒绝另一个群体。我们倾向于与一群人交往,而不是和所有人。

一旦成为一个粉丝,就会和有着相同爱好,相同兴趣,相似取向的人组成集体,会认同其他粉丝成员以及这个偶像粉丝所代表的一切。

无论是喜欢一个动漫形象,一部电视剧,一个明星,还是一支球队,都是这样。

集体内的人把外人的质疑视为一种威胁,而且越爱某个人,就越讨厌会对其构成威胁的东西,这就像一把双刃剑,可以促进群体内的团结,也能增加群体外的敌意。当自己和某个偶像产生联系,有任何威胁偶像的人或事,粉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。

更重要的是,群体中的人会寻求一致,我们可能会因为大家一致的差评而对某个人产生怀疑,进而觉得一无是处,也会因为朋友们对某个人不停的夸赞而逐渐认可他。

而且和其他粉丝结伴做一件事所带来的成就感,会让人觉得充实。见过有些孩子吧,明明不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某个游戏,但因为怕受到排挤,也会逼自己加入某个圈子。

于是,年轻的精力和狂热,在网络的隐秘性下,“饭圈文化”走向了极端。身处各种粉丝群、粉丝团体,不再是一个个个体,而是有了统一名字的群体,每个群体成员开始有了“身份认同感”。尤其是未成年人,更容易带入自己强烈的情绪,于是各种极端行为也就接踵而至了。

深陷其中的人难以走出泥潭,他们生怕自己做得不够,生怕失去群体,更怕失去与偶像的关联。

但是,“追星”不代表可以没有引导和限制,除了偏执,更会成为幕后推手牟利的工具。整顿“饭圈”乱象,并不是反对追星,而是用法律和道德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。

最应该警惕的是家长!

我自己就是家长,我也有些反感出什么事都找家长的错。

但是,不得不承认,疯狂追星的背后有教育的缺失。

偶像崇拜是未成年人对人生追求的体验,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被视为偶像的人,作为父母是不能忽视这样的心理需求的。

孩子需要父母的温暖、陪伴和关注,适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,积极主动的与孩子交流。当孩子愿意开口表达,一定要先闭嘴,耐心听,不打断,不反驳,不批评。

不要孩子说到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就强调“专心学业”,孩子会感受到你对Ta的理解、尊重,这样的沟通才会有基础。

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人可以被崇拜,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批判,尤其是道德和法律底线,更是不能触碰。

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讨“明星”“偶像”,多看看那些正能量的人。

很多人喜欢的明星胡歌就曾说过:追星真正要获取的是他扮演的角色,或角色的原型人物带来的正能量。

现在正在奥运赛场奋战的体育明星,不正是值得崇拜的偶像吗?

和孩子一起去“追星”,避免正面诋毁,可以告诉孩子,爸爸妈妈在这个年龄一样会崇拜一些歌星或者英雄。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和认同他的选择,更加愿意采纳父母的意见。同时,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地尝试去了解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追的那个“星”,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,去发现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。

让孩子明白,什么偶像能获得今天的万人瞩目,都需要许多的努力、奋斗和不易,而不只是镁光灯下的光鲜亮丽。不是只会维护偶像“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?”,而是自己也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,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同时,也要告诉孩子谁都有缺点,要理性地看待“明星”,不要盲目的崇拜,学着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。即使要做一些实际的支持,打Call看演唱会,买歌参加见面会,也要适度,不随大流,不盲从群体。

我们的社会,也需要对各种媒体平台加以监督和管理,不要让一些所谓的“公知”发表违背人伦甚至法律的言论。就像游戏公司被要求设立视频验证、家长管控等方式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,那么,“追星”这件事是不是也需要有限制,有管理呢?

对了,虽然最后的宣判还没有下来,不过可以用数据给“梅格妮”们交个底:

法律面前,没有什么顶流。

(原创作品,版权所有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)

关注公众帐号
育儿网
以心交流,用爱育儿

图说

今日论坛热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