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变 不变的是需求

父母们总说等孩子大了,自己就舒服了。真的吗?回过头想想自己的成长之路,什么时候更需要爸爸妈妈陪伴身边?此外,观察当前的社会形势,如果让学龄孩子或青少年独自面对这一切,那么与将蹒跚学步的小幼儿一个人放在暴风雨中有什么区别?

一份典型的母性工作计划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:当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的时候,尽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,然后逐渐、逐步得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,待到孩子进入高中阶段时,妈妈也完全恢复了职业生涯。可是,随着孩子成长,如果他更多得需要父母,而不是慢慢变少的话,怎么办?一个10岁的孩子会比蹒跚学步的幼儿更需要爸爸妈妈?专家回答:一定是的。

长大的孩子不会挨饿,但有比挨饿更严重的状况

“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,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和事件。”育儿专家举例:“也许,你只能在傍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,而不是早晨忙着上学那会儿;当他还是幼儿时,可以委托家人代为照顾,可一旦他成长为青少年,陪伴他身边的,最好是父母-这很重要。”

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迈克尔卡尔格雷格表示赞同:“我的经验是,初学走路的孩子往往拥有惊人的能力,只要他们觉得安全、受重视、被倾听,他们就很好。反而是青少年,尤其是不成熟、易冲动的性格,更需要父母陪在身边。他们需要被密切的关注、监督-这不是父母打几通电话,依靠手机、网络便可达成。”

卡尔格雷格强调,这类孩子特别处于年龄在10-14岁之间,这个时期孩子间的友谊会变得更加复杂,有的会对学校失去兴趣,并且,这时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遇培养他们的独立。对此,父母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,从孩子的微妙变化中,投入更细致的教养。

青少年的心理需求,丝毫不逊于婴幼儿的生理成长

很多父母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表示惊讶。事实是,相较于抚养并满足蹒跚学步的幼儿的生理成长,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抚养、教育任务。青少年懂得给自己花几分钟下面条,他们不会挨饿。可重点在于:父母有没有专注于将青少年的抚养提升到高要求的层面?学龄前的孩子无论父母有没有走出家门,他都爱你;青少年孩子更多在乎的是父母当下的状态、对自己采取的立场,以及是否真的在乎。

如今的世界已经变得大不同,网络事件、严重的自我伤害、抑郁,已然威胁到正在成长的孩子们。这些是否在父母的抚养教育范围之内?相较于教幼儿学走路,引领学龄孩子及青少年走向人生之路的教育重任无疑更加艰巨。

因此,很多家长本能得以为,当孩子长大了,上学了,自己的负担也就轻了。事实绝非如此。孩子需要你-当他在成长中遇到困惑、迷了方向时,尽管那会儿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走路,可他更向往儿时,在父母的搀扶下,走稳、走对每一步。

(原创作品,版权所有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)

关注公众帐号
育儿网
以心交流,用爱育儿

图说

今日论坛热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