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妈因填错女儿高考志愿自杀: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,正在摧毁三代人!

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,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。

但是总有父母以爱之名,过多干涉孩子的人生。

01

随着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的公布,一年一度的填报志愿又要开始了。

高考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事,从参加考试到填报志愿,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,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关心过问。

每年这个期间都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。

今年高考前一天,距离考试仅剩21个小时,四川一考生却因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,到派出所求助。

身份证去哪儿了呢?居然是她的母亲舍不得女儿离家,将女儿的身份证藏了起来。

谁能想到十年寒窗苦读,即将参加考试收获成果时,最亲近的人反而成了最大阻碍。

而这一切,只是因为爱。

17年高考结束后,武汉一位考生的妈妈因为过于关心女儿,亲自帮女儿填报志愿,结果却填错了。之后她一直闷闷不乐、忧心忡忡的。

几天之后,这位母亲留下“对不起”的字条,跳河轻生。

母亲没了性命,女儿背负终生的愧悔。

悲剧的源头恰恰是“过于关心”。

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位网友的投稿,自称父母未经他的同意,私自更改了志愿。以他的分数,本可以进入很好的大学,却因为父母没有分寸的干涉,被一所既非985也非211的学校录取。

虽说“毁了我的人生”这样的说法太过夸张,但是父母如此作为,很难让孩子心无芥蒂吧。

去年一位重庆考生成绩极好,有希望考上北大。填报志愿时,她也执意要填报北大。

但是她的妈妈觉得离家太远,想让她改志愿。母女两人发生了争执,女儿一气之下躲到了奶奶家,妈妈也气不过,喝了些酒就往嘉陵江里跳,幸好没有酿成悲剧。

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,但是这种试图控制孩子人生、不惜用性命逼迫孩子妥协的爱,早已不是它本来的模样,这种爱,已经变得扭曲、可怕。

02

很多家长总想用亲情、恩情来牢牢捆绑孩子,就像手中握着一根线,拉一拉,就想着把孩子拉到身边来。

但是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这样的。

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一段话,多数父母应该也都看过。

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

作为父母,也只能在心里默念: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。

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后,父母适时的退出,才是最好的爱。

我一个朋友几年前曾经跟我抱怨:

“我妈真是烦死了!”

“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‘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啊’‘要不是为了你,我早就……’‘我为你操碎了心,你现在翅膀硬了,我的话你都不听了’”

“我又没让她成天为我操心,我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呀!”

“什么都要管!我又不是小孩子!”

这是很多亲子关系呈现出来的画面:父母自认为对孩子掏心掏肝,孩子却只觉得窒息、想要逃离。

其实归根结底,还是没有界限感。无论亲情还是爱情,亦或是友情,可以亲密,但是不宜无间。

父母之爱尤是如此。

03

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,是培养巨婴的温床。

很多父母喜欢帮孩子包办一切,小时候帮他穿衣服穿鞋子背书包,大了以后帮他找工作找对象买房买车,生活中照顾得无微不至,并以此为傲。

然而这种无处不在的爱,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成长的机会。身体成长了,心智却停留在孩子阶段。于是,“巨婴”就出现了。

有一个荒诞却真实的短片,名叫《巨婴》。

讲述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,却暗藏着危机。

早上儿子起床后,妈妈动作娴熟地给他套上衣服。

接着儿子开始玩起了手机。

妈妈喂他吃了早饭,给他刮了胡须。

后来父亲去世了,家里经济一下子变得拮据。

但是儿子依旧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毫无顾忌地向母亲索取钱财,因为他看中了一款VR眼镜。

母亲没钱,自然无法答应。可是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的儿子,怎么会善罢甘休?

看着逐渐暴躁的儿子,母亲掏出了自己的肾脏。儿子麻木地接过来,去换了自己想要的VR眼镜,开心地玩了起来。

直到玩饿了,他才想叫起母亲给他做饭。然而,母亲早就永远地沉睡了。

没了母亲的照料,儿子也无力生存下去。视频的最后,他索性又钻回母亲的肚子,化作婴儿。

这个父母养育出来的巨婴,终究是害死了母亲,也害死了自己。

视频很好地诠释了“共生式”的亲子关系。父母全身心为孩子付出,孩子一切依赖父母。

这就是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。

孩子的人生终究是要他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的。父母要明白这一点,也必须让孩子明白这一点!

如果父母不放手,养出的可能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、没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啃老族,到头来伤害的是整个家庭。

04

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,随时可能崩塌。

面对父母事无巨细的干涉,有些孩子会将之转化为成长的动力;有些孩子会顺从,麻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;有些孩子却会心生抵制。毕竟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也是天性使然。

于是,冲突就产生了。

去年,一位北大高材生王猛(化名)发布万字长信,控诉他的父母。

这个自小成绩优异、北大毕业、留美求学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已经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,拉黑父母联系方式整整6年。

信中,他将自己与父母决裂的原因归于父母的“过度关爱”,文字里多次提及“操控”“冲突”“炫耀”等字眼。

“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,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!”

“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,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。”

小学时,班里要搞文艺演出,老师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。“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,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。”

关于着装,王猛声称,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,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。

王猛是大院子弟,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,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,“包括朋友,都是他们(父母)认识、了解或者听过的,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”。

除了控诉父母的控制外,王猛还将自己称之为“情感的孤儿”,言及每次自己被亲戚、被陌生人开玩笑或是取笑时,父母从来没有保护过他。

向父母反映自己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时,换来的只是父母的打骂。

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了王猛放不下的过去。

网友对王猛这一事件也是颇多争议。

有人认为其父母太过强势,对王猛的学习、生活干预太多,忽略了儿子情感上的需求。

也有人认为王猛已经30多岁,应该有自我修复能力,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原生家庭,太过偏激。

我不想去提及成年人的自我修复,这点确实很重要。

但是这里我们不是在论上一辈父母的功过,而是作为新一代父母,我们如何避免给孩子的成长制造障碍。

看得出来,王猛对父母的过度干涉耿耿于怀,这说明那些幼年的小事,确实对他的心理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
甚至在他读大学、出国留学阶段,他也感觉到来自父母的“控制”。

“离开前,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个电话,请她之后多多照顾,上大学后也不断给我打电话,甚至悄悄联系我的同学了解我的情况。”

即便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,这种“控制”也依然没有结束。“一样找到了他们的一个‘老朋友’来关照我。”

这种“控制”也许只是王猛的错觉,却让他和父母的冲突日益激烈,并最终走向决裂。

写到这里,我想起了那款曾经很火的游戏——《旅行青蛙》。

我当时也随大流玩了一阵子,让我很感兴趣的一点是,我的青蛙儿子并不受我控制,他会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游戏,而我只能提前给他准备好行囊,然后在家眼巴巴地等他归来。

某一天在我很想他的时候,收到了从远方寄回来的明信片,我激动得眼含热泪。

这大概就是界限感的最好诠释吧!

05

就像文章开头所写的那样,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。

从孩子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,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。自此以后,他和父母的关系就注定了是一个走向分离的过程。

他需要经历生理上的“断奶”,也要经历精神上的“断奶”。

这样的成长才有意义。

一档综艺节目里,胡可与谢依霖奚梦瑶一起做蛋糕。

她就说到,小朋友就是这样,你做得越多,他们做得越少,你要适当的学会示弱,对老公要这样,对儿子也要这样,这样他就会变得很爷们。

然后谢依霖问她:你不怕他以后只照顾女朋友,不照顾你吗?

胡可的回答瞬间圈粉:

儿子长大后,就应该把女朋友照顾好,把老婆照顾好,只有这样他才会幸福。

和儿子的女朋友或者老婆去拼输赢,不但无聊,而且也是在为难儿子,让他夹在中间为难。

看得出来,关于亲子关系的界限感,胡可很有分寸。

有界限感,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爱。

曾经在「凯叔讲故事」公众号里看过一段话,非常想分享给大家:

“父母和子女最好的状态是,你有你的世界,我也有我的生活,我们各自爱着,但却不干涉,不控制,也不过度索取。”

与君共勉。

(原创作品,版权所有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)

关注公众帐号
育儿网
以心交流,用爱育儿

图说

今日论坛热帖